歡迎訪問常熟市宏康煙花鞭炮有限公司!
13901574841
燃放服務(wù):朱明
聯(lián)系電話:13814953538
固定電話:0512-52531092
郵箱:237304909@qq.com
地址:江蘇省常熟市古里鎮(zhèn)白茆塢白路1號
新春燃放爆竹的風(fēng)俗始于漢代,至今已有
新春燃放爆竹的風(fēng)俗始于漢代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初始主要是為了驅(qū)除癘疫,也就是驅(qū)逐瘟神疫鬼。到了宋代才有今天的除舊之意,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(fēng)送暖入屠蘇,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”。宋人王安石的這首《元日》詩,便是對此真實的寫照。我國的春節(jié),一般是從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灶拉開帷幕的,節(jié)日燃放煙花爆竹也由此開始。
祭灶,民間有所謂“官三民四船家五”的說法,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,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,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。祭灶神的儀式稱為“送灶”或“辭灶”,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。一家人到灶房,擺上桌子,向設(shè)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,擺上供品,跪拜叩頭,燃放爆竹,讓灶王爺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燃放爆竹便成為給灶王爺壯行的重要程序之一。
祭過灶神,第二天便是年二十四,俗例是大掃除。掃房子除為了新年的環(huán)境清潔外,還要把一切窮運、晦氣統(tǒng)統(tǒng)掃出門。然后焚香禮拜,鳴鞭放爆,恭迎神的駕臨,從而保佑家人一年的平安和財運。
打掃完房子,便是年二十五了,這一天的風(fēng)俗是磨豆腐。除了磨豆腐以備過年外,在京津地區(qū)還在這一天迎玉帝下凡。迎的時候要鳴放鞭炮,焚香禮拜,還要家家和顏悅色,祈求受到玉帝的賜福、賜壽、消災(zāi)除害。這一天是不能咒罵人的,否則被玉帝聽見而受到怪罪,就會后患無窮了。
年二十六的民俗是割肉,在中原地區(qū)還有一個重要的風(fēng)俗是蒸饅頭。蒸的饅頭不單是為了吃的,還要預(yù)卜一下來年的時運如何。如果饅頭蒸得膨松且光潔勻正,那么來年自然是時運亨通,無往不利了;如果饅頭蒸的太硬且不勻稱,一定是有家鬼或野鬼在蒸籠里搗亂,這就要經(jīng)過一番的禱祝或謾罵,甚至放鞭炮震懾,才會使情況得以好轉(zhuǎn)。總之年前要避免諸事不順,從而影響到來年的運氣。
年二十七、二十八兩天在傳統(tǒng)民俗中要理發(fā)、洗澡,鄭州有“二十七剔精細兒,二十八剔傻瓜”;京城有“二十七洗疚疾,二十八洗邋遢”的俚語。中原地區(qū)民俗這兩天還要殺雞宰鴨,為豐盛的年夜飯做準備。此時,廣大城鄉(xiāng)已隨處可以聽到爆竹聲,五彩繽紛的煙花也開始在夜空中綻放了。
豫北地區(qū)農(nóng)村二十八這天民俗還要貼“畫畫”,有的叫貼“嘎(譯音)”,即寫對子,貼門神。一些地方的習(xí)俗在貼對子時還要燃放鞭炮助興,這時的門庭院落通常是朱聯(lián)似錦,落紅如緞,濃郁的節(jié)日氣息,便撲面而來。
年二十九的民俗是打酒。在舊習(xí)中則是撒蠟走,是日晚上,以相鄰的大村莊為首,數(shù)十人一隊,提燈籠、敲大鼓、捧香卷,到各村寺廟神位前,點燃蠟燭,焚燒香箔,燃放爆竹,意在祭神驅(qū)邪送福音。一村送,另村接,四野燈火輝煌,鞭炮聲喧。解放后,此俗逐漸消失,但民間祈福、祭祀、燃放鞭炮的風(fēng)氣卻從來就沒有停止過。
除夕前一日,也叫“小除夕”,豫北一些地方民俗要家置酒宴,往來拜訪 “別歲”,并焚香于戶外(叫“天香”),放炮于庭前,通常要三天。
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(guān)系,因為,在一周后的年三十晚上,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(yīng)該得到的吉兇禍福,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。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。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上天,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(nèi)。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“接神”,對灶王爺來說叫做“接灶”。接灶一般在除夕,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,在灶龕前燃香、燃放爆竹就算完事了。
年三十在北方大部分地區(qū)民俗是捏仁、出鍋。即捏扁食、用油炸食品。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。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。豫北農(nóng)村民俗在扁食包好后,要先煮一鍋,撈到小盤內(nèi),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,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,每個墳頭放一小盤,燃炮叩頭,爾后才是出鍋炸食品。 “除夕”中的“除”字是“去、易、交替”的意思,除夕的意思是“月窮歲盡”,即舊歲至此而除,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,是農(nóng)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。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,消災(zāi)祈福為中心,而燃放鞭炮就成為活動的重頭戲了。
正月初一日農(nóng)歷稱元日,為新歲之首。初一凌晨,更是爆竹聲喧,鋪天蓋地。全城一片爆竹聲,俗謂“接年”。打“開門炮”也有慣例,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,稱“百子炮”;再放雙聲大爆竹。大爆竹只放三發(fā),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(zāi)晦,并表示接新年。俗信打“開門炮”越早越好,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,如意發(fā)財,種田人會五谷豐登。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,還口中念念有辭:“開大門,放大炮;財亦到,喜亦到?!币话惚夼诘耐馄ず屠锲ぞ簧t,燃放后紙花滿地,燦若云錦,形成了滿堂瑞色,喜氣洋洋。
民間正月里所做的多是吃、喝、玩、樂的事,但幾乎每一天都有一個特定的稱謂,從初二到初五這幾天是新年中除了元旦以外最重要的日子。初二這一天拜年的人特別多,也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。海南民俗,如是新婚回娘家拜年,則要自備鞭炮,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。
初三是上墳、吊祭已逝家人的日子,也稱為“做初三”。我國不少地區(qū)的民俗都有擺放供品、焚香跪拜、燃放鞭炮的習(xí)俗。有些地方還認為初三是窮鬼日,要特意燃放鞭炮,稱之為“送窮鬼”。初三這一天不是玩樂的日子,人們也不太喜歡在這一天出游,在江浙一帶則以初三為“小年朝”,同初一是一樣的過法。
初四在有些地方被認為是神回家的日子,要準備一些牲禮來祭祀灶神,叫“等神”。他們認為神應(yīng)是晚一點回家的,越晚回代表玉帝對他越喜愛。在閩南既沿此俗例,正月初四才是接灶神回家的日子,但要在初三晚燒“云馬”給神照明,并讓他在子時騎著下凡,另外還要在初四的下午備下三牲祭祀他們,焚香上禮畢,便燃放鞭炮,使神靈各就各位,這樣便是接神完成了。
初五,俗稱為財神誕辰的日子(北方也有在初二的),這一天,凡希望財運亨通的人們都必須備牲禮接神,商家店鋪對此尤為重視,有的就在這天開張以示吉利。如《清嘉錄》上所說:“五日,為路頭神誕辰,金鑼爆竹,牲乳畢陳,以爭先為利市,必早起迎之,謂之接路頭。”有的發(fā)財心切商家,在初四夜里就開始接了,他們金鑼長鳴,炮聲連片,喝“路頭酒”,往往要接到天亮才接完,稱之為“搶路頭”。
初六在有些地方為出嫁的女兒歸寧的日子。這天女婿、女兒都會上門來拜年,喜慶、放鞭炮與初二的習(xí)俗也大致相同。
初七至初十,在舊歷中是很重要的日子。據(jù)東方朔《占書》上說:“歲后八日,一日雞、二日犬、三日豕、四日羊、五日牛、六日馬、七日人、八日谷。其日晴,所主之物育,陰則災(zāi)。”顧祿《清嘉錄》中又有九天十地的說法:“俗以七日為人日,八日為谷日,九日為天日,十日為地日。人視此四日之陰晴,占終年之祥災(zāi)。”這幾日,人們?yōu)槠矶\天公作美,帶來人丁興旺,五谷豐登,并慶賀玉皇大帝的誕辰(九日),鳴鞭放炮以及各種祭祀活動便日盛一日了。
在正月里除了初五外,比較熱鬧的要算元宵節(jié)了,有些地方從正月十二、三便開始鬧元宵,一直要鬧到十六才停止。其意義同過除夕夜差不多,也要焚香鳴炮祭祖拜神的。十五吃元宵,在宋代便有風(fēng)氣,而張燈的習(xí)俗則沿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這天,除在大街小巷張燈結(jié)彩外,各家商會還會燃放煙火、爆竹,從八點到十點延綿不斷,可謂火爆連天,萬人空巷了。北方民俗過元宵節(jié)是“十五扁,十六圓”,即十五吃餃子,十六吃元宵。這兩天民間燃放煙花(也叫焰火)很盛行。民間俗稱煙花為“花”,燃放煙花叫“放花”,并將其與爆竹合稱為“花炮”。
燃放爆竹,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,可以創(chuàng)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,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,是節(jié)日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爆竹的應(yīng)用越來越廣泛,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,每逢重大節(jié)日、喜事慶典,及婚嫁、建房、開業(yè)等,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,圖個吉利。
響亮的爆竹,鮮紅的春聯(lián),表現(xiàn)出人們對新生活的熱情、向往、渴望,也集中體現(xiàn)了一種民族心理、夢想和愿望。盡管這時候北國還霜雪冰凍,但人們在隆隆的鞭炮聲中,喚醒了春天;從雪花晶瑩中看到了麥田金碧;從臘梅清香中聞到了桃李芬芳。時序從此轉(zhuǎn)向陽春,萬里乾坤生機萌動。人們由此以歡暢、樂觀、信心百倍的熱情,迎接新春的到來。